2006年8月21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专利“骗子”盯上发明人 成千上万“转化费”打水漂
赵华 董践真

  56岁的辽宁下岗职工何成选,发明了能清理河道泥沙的“多级空心水轮机”,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3年来,这项专利连样机都没个影儿,却扔给专利“骗子”几万元。
  在2006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,何成选拎着纸壳做的“多级空心水轮机”,热心地向每一个关注他的人解释着。他告诉记者,为了推广这个专利,他和黄河水利委员会、清华大学都联系过,得知测试需要大笔的经费,而他根本拿不出钱来。这期间,北京的几家中介机构来找他,要帮他转化专利。在交纳了几万元的专利转化费用后,一些中介机构就没信儿了,怎么打电话也联系不上。“本来就没钱,这一下更难了!”何成选说。
  发明气瓶专用检测尺的高级工程师刘廷贵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。刘廷贵曾在抚顺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担任检验师,退休后搞起了发明,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。北京某经济合作研究院得知他的情况后,主动跟他联系,说有外商对他的专利感兴趣,并开价转让费用1万元。经过讨价还价,刘廷贵最后交纳了5000元,但研究院并没有给他介绍外商。如今,两年过去了,刘廷贵手里只拿到一份项目可行性报告,专利转化再无下文。
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,我国专利中介环节薄弱,一些所谓的中介机构从各种渠道搜集专利发明人的信息,然后大量发送信件,利用专利发明人急于转让的心理,宣称可以替发明人转让专利、宣传、列入推广项目或是获什么世界“大奖”、上什么发明人“大全”等,诱惑专利发明人上当受骗,少则几百元,多则上千元,哪怕只有少数人上当,这些骗子也会得不少钱。
  有关人士认为,政府应想办法管管这些专利“骗子”。同时,发明人也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。